几个适合的女孩留在军中,在荀襄身边协助,余者都答应进这个新部门。她们都读书识字能写,多数会算,也各有其长,性情柔韧,比起刀枪,她们更会与人打交道,比起从军,文官体系更为适合。少府虽是外官,却多掌宫廷内事务,这个看上去像做保姆,又像吉祥物的新部门,并没有引起百官重视。大多人将之看做内廷部门,恤老抚孤,听上去就是女人的事。但毕竟是官署。除了要亲手照顾老人孩子,躬身自下,作为官署,管理、出纳、物资、人事、记事,部门虽小五内俱全,且因有幼孩,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启蒙任务。即使不是为了安置这些女孩,他也迟早要设立这个部门。他所期待的,并不只是放在京城里做给天下人看的面子工程,而是要逐渐下沉到州、郡、县,甚至天下,与此同时,他也期待着有女性能凭此乘风而上。这是他能给这个时代女子的一个出口,或者说一个机会,若有那等有能力,又志于做一番事业的女性,以此为起点,绝不会让她们失望。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,恤孤寺既然设在少府之下,后续自然有钟繇,荀柔并没有参与其中,上书那篇文章也文书代劳。他真正亲手所写另有其文。《四民论》因为删减,虽然在长安传播,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。倒不是说无人感兴趣,毕竟是掌政的太尉亲手所写,就冲着这个名头,也会有人热情传抄,但主旨隐藏得太深,除了世卿世禄的世家,引起士人普遍欣羡外,讨论都不知从何说起。至于少数人隐约体会深意后,只会暗自心惊,不会到处宣扬。真正在这个冬日,引起士人、儒生们讨论的是荀柔另一篇文章《史论序》。从名字就能看出,这是一篇“序”作,并非正论,但短短数百字文章,从三皇五帝一路说到大汉。远古幕天席地、茹毛饮血、毫无道德,有巢氏筑居,燧人氏有火,大禹治水,到如今人居土木之室,炊饮为食,法律规范。从远古百十人为群落,炎黄并两河流域于一方,到如今十三州华夏大地皆属汉土。从以一姓为贵,到周天子广封亲族,到如今选贤任能。表面看,这篇文章与韩非的《五蠹》有些相似,都是论述古今差异,但实际主治却千差万别。即使是韩非,也难以摆脱孔子尊古之意,认为上古固然条件简陋,人民道德品行却高于今世,这篇文章完全相反。前进。荀柔整篇文章从古论今,从社会格局、政治政策、人民生活提出方方面面,只说明一个道理进步,时代在进步,国家在进步,人民的生活条件、思想品德都在进步。华夏民族在曲折盘旋中,激浊扬清,不断前进。这是一个尚未被儒家完全占领的时代,是一个尚能包容各家学说的年代,百家争鸣繁花盛景遗迹尚存,仍被人念念不忘。私家著史写孔子崇尚的上古禅让,其实是推翻暴政,舜囚尧,禹逼舜,取之帝位。这故然不是主流,却比之后世众口一声要宽容得多。所以,这篇有悖于儒家追求复古思想的文章,并没有遭到完全的反对之声。年轻士人大声诵读文章,激情澎湃,热血沸腾,寻到希望。当然主流骂声也相当大,孔老夫子的二十代孙孔融,孔文举公就公开实名骂他数典忘祖、背德弃义、扰乱纲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