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陈瑜满心不愿,但旁边侍立的长福一干人,各个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意:看来,陛下对这位陈公子真是偏爱,估计等不久后陛下亲政,这位陈公子就要飞黄腾达了。到时候,我们可是最早和这未来朱紫大员打过交道的人啊。

    长福他们想的也没错,这些奏章各个都是家国大事,除了身为小皇后亲长的两位辅政大臣,再无旁人可以一窥真容。小皇帝今日不过和陈瑜交谈了半日,就立即吩咐内侍们将所有奏章取来,交由陈瑜先行处理,足以证明小皇帝对陈瑜的信任和看重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小皇帝的确对陈瑜很满意。

    今日他难得早早得了空隙,整个下午都呆在了凤仪宫,陪小皇后抚琴赏花,再亲亲密密说些小话,惬意极了。

    “如此来看,这位陈璇之当真是有大才,肆哥哥可是许久没这么轻松了。”小皇后看着捧着自己右手,耐心用凤仙花汁水给自己染甲的小皇帝盈盈笑道。

    “这位陈瑜,的确不凡。”小皇帝一边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纤纤玉指,一边温柔回答道,“正好今天平阳侯的五子凌初联合弘农杨氏的杨搏等十几人上书,说自己身负皇恩,未曾报国,于是想去边疆历练一二。于是朕就问陈瑜,他是怎么看待这封奏折的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小皇后也起来几分好奇之心。她自幼和小皇帝一起长大,小皇帝朝堂上的事情也不怎么瞒她,所以比起其他女子,她可谓颇通朝政。

    眼下虽然小皇帝在郑石两位辅政大臣的支持下,实权在握君临天下,但于武将这一块,并没有什么根基。先帝当年没有给小皇帝留下亲近的武官,而近年并无战事,朝中的兵权就依旧由那些上了年纪的武将勋爵把持着,比如那平阳侯。并且,尽管平阳侯隋不移已经多年未曾上过战场,但他的次子隋侃四子随勒,都早早在边关掌握了要职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,这是在为接手平阳侯的军中势力做准备。

    而凌初的这折子一上,就更显露出平阳侯一脉对于边疆势力的势在必得。小皇帝相信,只要平阳侯的几个儿子都去了军中,互为依仗常通有无,日后就算自己再派遣得力干将前去,也难保不会被经营已久的他们架空势力。可是,他手中现在并无忠心的军队将领,对于边境安危,又不得不依赖平阳侯这样的老臣。

    小皇帝自己本是打定主意,不会让凌初如愿的,只是如何拒绝要花一点心思。但没有想到,陈瑜却给出了一个全新而绝妙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“陈瑜的意思是,既然凌初杨搏等侯府子弟十余人都上书请愿赴边疆任职,可见和他们怀有相似想法的勋爵后裔不在少数。”想起几个时辰前的对答,小皇帝眼中不由闪现欣赏之意,“于是他建议道,让朕趁机下旨,给所有武将勋爵门第一个机会,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去军中任职。”

    “可这——不是和肆哥哥的打算背道而驰了吗?”小皇后皱了皱眉,疑惑问道。

    “但是,朝中侯府勋爵何其多,他们的子孙更是不计其数,军中职位有限,难道这些将门之子,愿意去当个小卒吗?”小皇帝不急不慢继续说道,“所以,朕身为天子,必定要拿个章程出来,比如定个规矩,或是比试武功,或是比试兵法,总之,胜者才能得偿所愿。”

    小皇后细细一想,也明白了陈瑜的深意。当凌初这十余人上书时,小皇帝并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拒绝,那不如索性将京中所有勋爵侯府都拉了进来。

    边境将领上任都要通过小皇帝的批准,但偏将副将们则宽松很多。通常情况下,一个侯府子弟,可以凭着家世,去军中挑个百长小旗的职位历练一二,然后就可一路扶摇直上,在将帅的庇佑下,慢慢成为副将。等到时机成熟,再由主帅向天子奏请,功劳年岁均是正好,到时候小皇帝也只能点头答应,让他们顺理成章成为自己诏书认可的将领。

    凌初要走的,就是这样的路子,小皇帝本想着如何拒绝,而不伤了彼此的情面。可当陈瑜把所有人都拉进来,大家都想走这样的路子时,这个道路就太挤了,挤到小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定下规矩,让他们遵守。